更新時間:2016-03-01 16:39:35 來源:大家找算命網(wǎng) 作者:八字算命大師
利姓的來源_利姓起源_利姓的來歷
姓氏源流
利(Lì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高陽氏,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老子(即老聃,姓李名耳,字伯陽)的后代,以祖字為氏。上古商代時,有位王族叫理利貞,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,曾路經(jīng)一棵李樹下以李子充饑,后來就改姓為李利貞。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,被后人尊為道家創(chuàng)始人,就是老子。老子后代中,有的為紀(jì)念遠(yuǎn)祖中的王族李利貞,取利字為姓,切代相傳。所以,李姓、理姓、利姓的遠(yuǎn)祖是同一人。利姓產(chǎn)生較晚,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。
源流二
出自羋姓,來源于封地,以邑名為氏。春秋時楚國有公子受封于利邑(今四川省廣元縣境),其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,世代相傳姓利。
源流三
出自姬姓,來源于封地,以邑名為氏。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食采于利邑,其后人以利孫為氏,后改為單姓利氏。
來源四
出自北方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。南北朝時,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,入中原后遂漸與漢文化融合,后改為利氏。
來源五
源于官位,出自秦、漢時期官吏利氏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秦朝時期,秦始皇設(shè)置有利氏一官位,亦稱栗氏、歷氏,專職負(fù)責(zé)監(jiān)造金屬器具,其中負(fù)責(zé)冶煉澆鑄的工官專稱“窏氏”,負(fù)責(zé)兵器制造的工官則專稱“利氏”,負(fù)責(zé)民用器物制造的則專稱“栗氏”。
來源六
源于鮮卑族,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南北朝時期,北魏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叱利氏,亦稱叱李氏、叱列氏、叱黎氏、叱伏列氏,即中國北方古高車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。
據(jù)史籍《魏書·官氏志》記載:“叱利氏后改為利氏”。實際上,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(元宏)于太和十九~二十年(公元495~496年)遷都洛陽后大舉推進(jìn)的漢化改革過程中,叱利氏在漢化時先改為漢字單姓利氏,后另有族人改為李氏,其實是同宗同源。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(ㄌㄧˋ)。
來源七
源于滿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記載:
滿族顏扎氏,稱燕札氏、顏查氏、閻拉扎氏、顏之哈拉氏、庫雅拉彥札,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,以姓為氏,滿語為Yanja Hala,世居雅蘭西楞(今俄羅斯濱海地區(qū)蘇城東南一帶)、葉赫(今吉林梨樹)、哈達(dá)(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)、長白山區(qū)等地,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多冠漢姓為顏(民姓)氏、閻(官姓)氏、張氏、錫氏、利氏等。
該支利氏鼻祖為顏扎·珠爾杭阿,滿洲正黃旗人,清乾隆年間從征甘肅,在鎮(zhèn)壓回民起義的過程中立功頗偉,因功被乾隆大帝賜號為“錫利巴圖魯”,累官至御前侍衛(wèi)、正白旗護(hù)軍統(tǒng)領(lǐng)、鑲藍(lán)旗滿洲副都統(tǒng),賜騎都尉世職。在顏扎·珠爾杭阿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封號為姓氏者,先稱錫利氏,后以諧音漢字省文簡改為單姓利氏、錫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該支利氏正確讀音作lì(ㄌㄧˋ)。
來源八
源于達(dá)斡爾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黑龍江志稿》記載:
達(dá)斡爾族莫爾登氏,亦稱孟爾丁氏、孟爾的音氏、墨爾丹氏、莫塔哈利氏,世居黑龍江布特哈(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)地方,是達(dá)斡爾族的老姓之一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Mordin Hala。
清朝中葉以后,達(dá)斡爾族、滿族莫爾登氏多冠漢姓為利氏、孟氏、莫氏、蒼氏等。
達(dá)斡爾族、滿族利氏讀音皆作lì(ㄌㄧˋ)。
遷徙分布
利氏是一個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體,人口約十八萬四千余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0.011%左右。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利氏有三個來源。春秋時道家創(chuàng)始人老子祖名利貞,其后代中有利氏;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,因此被稱為利氏;北魏時,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。有說認(rèn)為利氏與李氏同宗,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,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,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(chuàng)始人老子的祖先,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。周朝時,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,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為姓氏,稱為利氏。北魏時,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。據(jù)《路史》載:老子之后有利氏。老子祖名利貞,后為氏。又《姓纂》記載:“楚公子食采于利,因以為氏”。望出河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