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16-03-01 16:48:16 來源:大家找算命網 作者:八字算命大師
農姓的來源_農姓起源_農姓的來歷
姓氏源流
源流一
源于姜姓,出自炎帝神農氏的后裔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
神農氏即炎帝,又作列山氏、烈山氏、厲山氏、連山氏、賴山氏、姜王氏……史籍《易·系辭》中稱“庖犧氏沒,神農氏作”,神農氏為有天下的王,為炎帝、赤帝、農皇。
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,后發(fā)明農具以木制耒,教民稼穡飼養(yǎng)、制陶紡織及使用火,以功績顯赫,以火得王,故為炎帝,世號神農,曾建都山東曲阜,并被后世尊為農業(yè)之神。
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,嘗遍百草,找尋治病解毒良藥,以救夭傷之命,后因誤食“火焰子”腸斷而死!渡褶r本草經》即是依托他的著作。
傳說,炎帝神農在位足有一百二十年,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,共計三百八十余年。
神農氏有個兒子叫柱,又叫農,即炎居,其后代中有的就以農作為姓氏,稱為農氏,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農氏。
另外,在西周初年,周武王姬發(fā)封神農氏的后人為農正之官,職掌農業(yè)生產和祈禱豐年等事務。后人就以官稱為姓氏,亦稱農氏。
源流二
源于官職,出自古代官吏農正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在上古時期,少昊設立負責農政的官員為農正,全稱為“春扈氏農正”。
據史籍《史記·三代世表》的記載,到了堯帝時期,“堯立后稷,以為大農,姓之曰姬氏。”大農就是當時主管農政的官職。
到了西周時期,“春扈氏農正”簡稱為“農正”,類如當今的農業(yè)部部長。農正下屬有農師,為上士大夫,具體負責農田耕作之管理;有農史,負責記載農事、物候、氣象、收成、倉儲等;有農役,專職負責農事過程中的相關具體事務。
在農正、農師、農史、農役等的后裔子孫中,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,稱農氏、春氏、扈氏等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三
源于官職,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農父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農父,是西周初期設置的一種官位,專職各項農事、國土管理、堪定諸侯境界等政事,全稱為“地官大司徒”,農父是其白號,歷屆農正、司農、田官、農官、農士等皆隸屬于大司徒任命管轄。
在地官大司徒(農父)以及司農、田官、農官、農士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,稱農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四
源于官職,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農都尉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農都尉,是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置的一種官位,專職負責開拓邊疆地區(qū)的農業(yè),掌管屯田植谷之農政,以及相關的屯墾軍民之人事政務,隸屬于大司農管轄。
在東漢時期,農都尉改稱為“典農都尉”。到了三國時期以后,該官稱被廢黜。
在農都尉、典農都尉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,稱農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五
源于官職,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農倉長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農倉長,全稱為農倉長令(有學者考證為農倉長使),是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置的一種官位,專職負責農倉藏谷,囤積糧食,為與匈奴、西羌、南夷等的系列戰(zhàn)事服務,后逐漸成為固定官位。
農倉長是國家糧倉的最高行政長官,隸屬于水衡都尉府,屬下有農倉丞、農倉中士、農倉下士、農倉徒士、以及農倉役者若干。
在農倉長、農倉丞、農倉中士、農倉下士、農倉徒士、農倉役者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,稱農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六
源于羌族,出自東漢時期羌族蘇農氏部落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秦、漢時期,羌族人中本有蘇農氏部落,后族人大多改漢字單姓為農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七
源于壯族,出自宋朝時期壯族先民儂洞儂部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壯族農氏,源出北宋時期廣西儂洞壯族起義軍首領儂智高的儂部。
源流八
源于蒙古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
蒙古族農氏,出自古老的蒙古族貞部落,在明朝時期有轉遷駐扎、定居于他力壓音道倫格日之地者。
蒙古貞部落,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群體,史書稱蒙郭勒津,就是后世所稱的土默特部。
早在明崇禎中期,蒙古貞部落即歸附于后金政權,在1637年,皇太極在其聚集地設置了土默特左翼旗,以旗制行政機構掌管蒙民事務。
在以后漫長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,蒙古貞部落族人創(chuàng)造和發(fā)展了蒙古貞地名風俗文化。在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貞部落世居地,多有以蒙古語命名之地。
蒙古語“他力壓音道倫格日”,漢義就是“農家七間房”,以其時該地有七家農戶而命名,稱為地名,即今遼寧省阜新市伊嗎圖鄉(xiāng)七家子。后在斯地定居的蒙古族貞部族軍民中,有人以地名改取為漢姓者,即稱農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九
源于滿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
據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記載:
⑴.滿族索佳氏,滿語為Sogiya Hala,祖先原為漢族,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,后逐漸融入鮮卑族,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,世居鄂爾坤(今蒙古國鄂爾坤河流域)、吳爾湖(今黑龍江鶴崗南部)、俄漠和(今俄羅斯濱海地區(qū)南部)、界凡(今遼寧撫順李家鄉(xiāng)界藩山)、馬爾墩(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)、大凌河(今遼寧錦縣)、長白山區(qū)等地,后多冠漢姓為索氏、曹氏、農氏等。該支滿族農氏始祖為索佳·農起,滿洲正紅旗人,清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1772年),索佳·農起出任山西巡撫,他悉心整頓吏治,任勞勤苦,最后竟病逝于任所,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,稱農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⑵.滿族農吉勒氏,滿語為Nonggile Hala,世居哈達(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),后多冠漢姓為農氏、吉氏等。
遷徙分布
農氏是一個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人口約四十萬六千余,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.025%左右。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上古時候,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領,他的部落崇拜鳳圖騰,和崇拜龍圖騰的黃帝氏族一起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。炎帝的部落很善于農業(yè)生產,種植業(yè)很發(fā)達,而種植業(yè)要比狩獵,采集更有保障,所以他的部落很興旺昌盛。炎帝的后后代中,有神農氏,相傳教導天下人播種種地,很受尊敬,名揚天下。而神農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農作為姓氏,稱為農氏,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農姓。到了周朝時候,農業(yè)生產在社會生產中占據了更為重要的位置。朝廷里面也專門設置了一種叫“農正”的官職,專門負責天下的農業(yè)生產和祈禱風調雨順的事宜,是很重要的官職。農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職名為姓氏,是今天農姓的又一支起源。另一支農姓源自北宋時廣西壯族的儂氏。北宋王朝窮于對付北方遼、西夏的戰(zhàn)爭,無暇南顧。祥符三年(1010年),交趾李朝建立,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邊疆松弛之機,強占壯族土地,掠奪人口,榨取財物。宋神宗熙寧年間與交趾李朝的戰(zhàn)爭。不斷侵擾廣西沿海。 儂智高起兵反抗,在儻猶州(今靖西縣東部)建立了“大歷國”,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鎮(zhèn)壓。儂智高多次要求歸附北宋,北宋王朝為了避免南方疆場生事,置之不理。儂智高在安德州(今靖西縣境)建立了“南天國”;实v四年(1052年),率眾攻占邕州城(今南寧市),自稱“仁惠皇帝”,改國號為“大南國”,年號啟歷。接著,揮師沿郁江東下。在10多天之內,連克沿江9個州,進抵廣州城下。儂智高的軍隊也由5000人迅速壯大為50000人。圍廣州城57日不下。北宋王朝調遣大軍圍剿,儂智高率師轉回廣西,為宋大將狄青敗于昆侖關歸仁鋪。封建統(tǒng)治者對壯族先民的反抗斗爭進行暴力征服,一方面大肆屠殺,一方面大量掠奪壯族先民為奴婢,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漸接受漢文化,融合于漢族之中。在打敗儂智高后,趙宋明對儂部親屬實行滅族,對儂洞百姓則以賜姓的名義副其“從良”,改為漢姓。儂洞壯族為免殺頭滅族之災,一部分更姓趙,一部分則忍痛割愛,將儂字省去人旁,以農為姓,而且還在家譜中說先祖是隨狄青自山東來。據農氏家族的族譜這樣說:“……太祖始祖,本屬為帝裔孫,迄今二千余年,世系繁衍,散處于各省縣者,代有其人。至皇祜年間,農氏一姓,由山東省隨狄武襄(青)征南者,以千數百計……各散居于滇、粵、越等處……”農姓為正牌壯族。由于統(tǒng)治者對起義的殘酷鎮(zhèn)壓,后人提該歷史事件心有余悸,故不敢理直氣壯地承認自己的先祖與儂姓有關聯(lián)(余略)。